作者丨归墟
编辑| 西贝
今年3月初“换道”注册制后,A股有10家银行进行IPO“候场”,其中,资产规模最大、十年上市未果的广州银行最受关注。
【资料图】
据其三月份公布的招股书显示,2019年至2021年,广州银行的营业收入,从133.79亿元增长至165.64亿元,但净利润三年分别为43.24亿元、44.55亿元和41.01亿元,下滑趋势明显。
不仅如此,截至2022年上半年,广州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首次破百亿,达到102亿元,超越2021年全年。其不良贷款率更是一路飙升,2019年1.19%,2021年1.57%,2022年末更是飙至2.17%。同时,代表银行抗风险能力的拨备覆盖率,也从2020年末的241.75%降至2022年末的154.5%,而2022年上半年末其拨备覆盖率降低超60个百分点至123.96%,逼近监管红线120%。
不良贷款率上升而拨备覆盖率下降,这对广州银行冲击A股十分不利。2020年11月底,证监会反馈意见中要求对规范性、信息披露等四大方面共51个问题进行回复。其中,贷款集中度、不良贷款与处置等问题被市场重点关注。
此外值得关注的是,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,6月9日广州银行新增一条被执行人信息,执行法院是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,执行金额为246.98万元,而2023年02月16日,广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珠江支行被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列为执行人,执行标的高达7934.34万元。这两次被执行信息之间是否有关联尚不清楚。
总之,这次广州银行冲击IPO,掣肘因素不少,可以归结为一下几个方面。
不良率狂飙
成立于1996年8月的广州银行,由原广州市43家城市信用合作社、2家城市信用合作社营业部、广州市城市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股东及广州市财政局共同发起设立。1998—2009年曾2次更名,最终为“广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”。截至2022年上半年,广州银行已开业机构162家,总行1家,分行15家(含信用卡中心),支行141家及信用卡分中心5家。
招股书显示,广州银行以传统贷款业务为主,利息净收入占同期营业收入比例约为8成,是其主要营收来源。利息收入主要来自发放贷款和垫款、金融投资等业务产生的利息收入。
2019—2021年,广州银行的营业收入从133.79亿增长至165.64亿,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7.76亿。其中利息净收入分别贡献了104.43亿元、119.45亿元、126.66亿元和68.25亿元,占比分别为78.06%、80.07%、76.47%和77.76%。
与此相反,2019—2022年上半年,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.24亿、44.55亿、41.01亿和15.84亿,波动下滑。
受益于贷款和金融投资规模的稳步增长,2019—2021年,利息收入分别为246.80亿、267.83亿、306.15亿。2022年上半年利息收入为155.47亿,是2021年全年利息收入的50.78%。2019—2022年上半年,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分别占该行当期利息收入的70.98%、74.20%、70.81%和73.35%。
但2019—2022年上半年,广州银行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6.86%、6.80%、6.46%及6.38%,呈逐年缓慢下滑趋势。
据招股书显示,2019—2022年上半年广州银行的贷款和垫款规模从2882.1亿增至3993.82亿,但同时,不良贷款合计分别为35.18亿、36.39亿、60.84亿和102.13 亿,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.19%、1.10%、1.57%和 2.49%一路狂飙。受房地产行业所累,2022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,仅半年其不良贷款率为1.66%,逼近2021全年。
除此,截至2022年上半年,批发和零售业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不良贷款率较2021年均大幅提升。其中,批发和零售业业从2021年末5.12%飙升至8.68%;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1.44%升至3.90%。
与同行业相比,截至2022年6月末,广州银行2.49%的不良贷款率,远高A股上市商业银行1.22%的平均水平,及A股上市城市商业银行1.20%的平均水平。
同时,代表银行抗风险能力的拨备覆盖率在2020—2022年末,为241.75%,189.43%,154.5%逐年下降。受不良率和不良贷款金额飙升影响,2022年上半年广州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降低超60个百分点至123.96%,而监管的最低要求大于120%,逼近监管红线。
(数据来源于广州银行财报)
根据《广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同业存单发行计划》数据显示,2022年末其不良率与拨备覆盖率均环比2022上半年有所改善,未来广州银行是否能保持这种改善势头尚未可知。
“姚振华”阴影
据招股书披露,2019—2022年6月末,广州银行投向房地产业的贷款和垫款余额分别为350.50亿、353.24亿、429.35亿和404.23亿,占公司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5.61%、23.56%、24.99%和22.40%;房地产业公司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3.16亿、4.03亿、9.56 亿和21.73亿,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.90%、1.14%、2.23%和5.38%。
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由2019年—2022年6月末,为0.39%、0.68%、0.89%、1.06%也是一路飙升。截至2022年6月末,广州银行前十大不良贷款客户中,仅房地产行业便有4家,占前十大不良贷款客户贷款余额的39.64%。
据媒体报道,截至2022年6月末,42家上市银行有25家房地产业不良率在0.62%至6.15%之间,其中不良率超过4%的为苏州银行5.58%、重庆银行6.15%。
截至2022年6月末,42家上市银行有23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在0.08%至1.34%之间,其中不良率达到0.7%的为渝农商行0.70%、郑州银行1.34%。
由此显见,个人按揭贷款在“涉房”贷款中资产相对优质而言,而房地产业贷款则相反。但于广州银行,这二者不良率均在A股上市银行中属实都是“劣等生”。
这一风险点在招股书中也有提及,招股书介绍,广州银行显现出贷款行业集中度高的特征。其贷款客户主要集中在四大行业:租赁和商务服务业、房地产业、建筑业及批发和零售业。租赁、建筑业都归属房地产行业。
截至2022年上半年,四大行业贷款和垫款分别占广州银行公司贷款和垫款总额的30.73%、22.40%、10.33%和 8.57%,四大行业合计占广州银行公司贷款和垫款总额的 72.03%,占全部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例为31.64%。
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、建筑业的公司贷款余额和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公司贷款和垫款余额从2019年的301.44亿增加至2022年6月末的554.37亿,占比也从22.03%升至30.73%;建筑业的公司贷款和垫款余额从2019年的101.97亿增加至2022年6月末的186.38亿,占比从7.45%升至10.33%;房地产业务,2019-2022年上半年,投向房地产业公司贷款和垫款余额分别为350.50亿、353.24亿、429.35亿和 404.23亿,整体呈现增加趋势。
对此,广州银行称,一方面广东省商品房的供给和需求量均呈快速增长趋势,房地产开发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较高;另一方面则是三旧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贷款,截至2022年6月末,该项目贷款占房地产业公司贷款的比例为32.89%。
2022年仅上半年,广州银行的不良贷款就暴增41.30亿元,或与踩雷姚振华的“宝能系”有关。
2022年8月,“宝能系”融资平台钜盛华暴雷,债务逾期总额高达375.04亿元,37家金融机构“踩雷”,10家银行逾期金额共计102.48亿元,占逾期总额的27.3%,广州银行不幸位列其中,涉及金额高达到34.29亿元。
公开数据显示,截至 2021 年末,钜盛华的有息债务余额为 822.91 亿元,另外还有对外担保总额为 572.89亿元,目前仅宝能集团、钜盛华、中山润田“宝能系”公司累计被执行总额约为633.96亿元。宝能集团和钜盛华还接连被加入“老赖”名单,姚振华本人也被限制高消费。由此推测,广州银行或较难回款,有“打水漂”风险。
除此,据招股书介绍,广州银行存在与贷款客户集中度相关风险。截至2022年6月30日,该行向最大单一客户发放的贷款和垫款余额占本行资本净额的6.31%,向最大十家客户发放的贷款和垫款余额占该行资本净额的47.01%。
信用卡业务深陷泥淖
招股书显示,近年来,广州银行的信用卡应收款增长迅猛,仅2018年到2021年分别为429.16亿元、604.57亿元、712.99亿元和889.38亿元,占据了广州银行个人贷款总额的半壁江山,逼近贷款投放总额的四分之一。并且,广州银行信用卡中心还曾荣获过两项殊荣,但高光背后,信用卡负面缠身。
《中国裁判文书网》公布过一案件,广州银行因信用卡纠纷起诉肖某,要求被告偿还信用卡本金81736.2元及利息、手续费、违约金,截至2020年6月9日,利息3136.82元、手续费7061.39元、违约金4008.73元,已经超过24%,其中手续费相当于信用卡本金的将近9%。最终法院审理,酌情调整为不超过以信用卡本金(含现金分期)为基数、按年利率24%计算的数额,超出部分本院不予支持。
据黑猫投诉统计,广州银行投诉3万多条,其中信用卡业务的投诉目前累计970条,且显示处理为零,多数投诉涉及信用卡乱扣费、乱收违约金、强制收取高额利息、分期高额手续费等。
银保监会表示,将严格按照《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》继续加大投诉处理监管力度,督促银行保险机构落实主体责任,做好投诉处理工作,加强源头治理,改进服务质量,维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。
当下,如何赋能长尾效应,获得“第二增长曲线”是现阶段所有商业银行业务转型重点,而零售业务更是其关键。追逐收益的同时,应同时加码消费者体验,毕竟在重塑竞争业态的这场角逐中,用户体验至关重要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