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行业资讯 >  > 正文
当前视点!男生制止校园欺凌遭辱骂?别做“沉默的大多数”
来源:红网  时间:2023-06-12 22:52:35
字号:


(相关资料图)

男生制止校园欺凌遭辱骂?别做“沉默的大多数”

□陈思甜(复旦大学)

6月11日,一则关于北京政法职业学院“男生制止校园霸凌遭同学辱骂围堵”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。据红星新闻报道,校方称已进行调解安抚,初查未发现校园欺凌。

事实真相尚待进一步核查取证,但无论结果如何,该事件中男生“疑似制止欺凌”的行为可以成为对公众的一次提醒:校园霸凌中并非只有施害者与受害者这两个对立面,还有一种值得关注却常被忽略的角色——旁观者。

不同于影视剧中常见的拳脚相加,现实生活里的校园霸凌更多发生在“隐秘的角落”:孤立、排挤、言语欺凌等都是关键词,“没挨打,但比挨打还难受”是许多受害者真实的内心独白。这种隐性的校园霸凌通常并不只有一两名施害者,而是“集体无意识”催化的悲剧。在带有集体特征的“软性”霸凌中,除了明显的施暴者,还有众多面目模糊的旁观者。他们不直接参与,但往往会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,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整个霸凌链条的重要一环。

在校园霸凌中,旁观者是袖手旁观还是出手相助,很可能影响事件的最终走向。有调查显示,旁观者的积极干预能够有效制止和结束校园霸凌行为。但在见证霸凌时,鲜少有人主动选择挺身而出,帮助和保护被欺凌者。旁观者或担心自己被大集体边缘化而急于站队,或缺乏独立价值判断而安于从众,或惧怕来自欺压者的力量而畏于支援。由此,校园欺凌很可能在旁观者们的默认下泛化为集体行为,造成更严重的不良后果。

首先,旁观者的无视意味着默许和纵容,是对霸凌行为的“无声支持”。而部分围观的人甚至认同欺凌、呐喊助威、加入嘲讽,这更是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,从而加剧欺凌现象。再者,由于有众多旁观者在场,每个个体身上的责任会被分散。随着站在欺凌者一边的人越来越多,孤立、排挤某个受害者很容易成为小环境中“正确”的行为准则,参与者的罪恶感在“法不责众”的心态下被分摊、稀释,事后也可能因作恶者躲在团体中而难以问责。

而对于受害者而言,沉默和疏离常常成为有力的帮凶,每一片看似无辜的雪花都会成为雪崩的推手。相关新闻报道中,不少遭受过校园霸凌的受访者表示,对自己伤害最大的其实并不是带头针对的个别欺凌者,而是来自所处集体中几乎每一双眼睛的异样目光。当环顾四周发现人人都展现出拒绝接纳的姿态,他们很难不陷入自我怀疑,甚至得出自己“罪当如此”的自我审判结果。当一眼涌泉成为整片潮水,受害者可栖身的孤岛越来越小,溺于其中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。

再深究一步,旁观者冷漠背后的深层问题,是现有的社会观念和文化生态。校园生存秩序中,顺应大众、保持一致是很多普通人本能做出的最安全选择。在校园场景中,旁观者其实不过是与受害者同龄的青少年,心智成熟程度和面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有限,或多或少受到环境的胁迫,以自保为第一要义也无可厚非。但事实上,随大流的旁观者无法永远处于安全区——如此“覆巢”之下没有真正的局外人,人人都可能成为受伤的那一个。

因此,强调校园霸凌中旁观者的存在并非意在苛责,而是希望学校、家庭和社会能够反思当前校园霸凌中暴露出来的相关问题,加强重视和引导,培养学生的同理心。希望旁观者们能够认识到,自己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,意识到自己实际上置身事内,且完全有机会做出更理性的选择。希望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更好地编织校园文化生态的经纬,鼓励旁观者不要只做“沉默的大多数”。

标签: